Consensus Nomenclature for Reporting 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Data.
Consensus on Neovascular AMD Nomenclature (CONAN) Study Group
2016-2019 國際會議發言
EURETINA 2016 Copenhagen
1. Ranibizumab 0.5 mg for nAMD: monthly versus PRN dosing in the DRAGON study
2. Intravitreal Aflibercept Shows Consistent Benefits in Caucasian and Asian Patients With 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52-Week Outcomes From VIEW and SIGHT
American Macular Society Meeting 2017
1. Is PCV a distinct disease?
2. Transmission Features of PIC、PIC-CNV and m-CNV in Myopia
Japanese Ophthalmologic Society Annual Meeting 2018 Osaka
1. Do we still need Focal Laser for DME at the anti-VEGF era?
2. N-AMD in Chinese Population
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OCT angiography and advances in OCT
1. Hyper-transmission in SD-OCT as a sign to distinguish inflammatory from neovascular lesions in myopic eyes
APAO 2016 Taiwan
1. The response difference of anti-VEGF between Asian and Caucasion
2. Conbercept in n-AMD
APAO 2017 Singapore
1. The ILM Peeling in Macular Hole: Partial or Complete? Foveola touching or non-touching?
APVRS 2016 Bankok
1. Tano Award Lecture: Whole -exome sequencing implicates UBE 3D in AMD of East Asian populations
2. Anti-VEGF accelerated Fibrosis in proliferative Retinopathy
APVRS 2018 Soel
1. Perspective of Treating Diabetic Macular Edema in Asian Patients (The REVEAL Study)
APVRS 2019 Shanghai
1. Transmiss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based measurement of optical material properties
龐繼景教授,醫學博士,畢業于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現任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醫學院眼科研究系教授,中國海外學者視覺和眼科研究聯合會理事兼秘書長,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眼科研究所副所長。南京醫科大學、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中山眼科中心、溫州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復旦大學等高等院校客座教授。ARVO,ACGT,Sigma Xi,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ety, Japanese Ophthalmologic Society專業學術組織成員。擔任國內外多家眼科,基因治療,病毒及遺傳專業雜志編委或審稿人。是《Hereditary Genetics, Current Research》、 《Clinical Ophthalmology Research》、《Molecular Vis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ic Research》等國際雜志編委會成員,《Molecular therapy》、《Gene Therapy》、《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Molecular Vision》、《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等雜志審稿人。基因治療研究領域世界著名專家。視網膜基因療法在中國傳播的主要促成者。世界首批開展視網膜基因治療臨床試驗小組重要成員。2001年,報道第一例aTTP基因突變導致視網膜色素變性的臨床病理改變。2004年通過小鼠的視行為實驗證明基因治療可以恢復RPE65視力。2006年證明基因療法能徹底治療RPE65基因突變引起的眼病,并申請中國專利。2011年治愈由PDE6B突變造成的視網膜色素變性動物模型,并證明基因療法能恢復中晚期LCA2模式小鼠中病變錐細胞的功能。2010-2013年治愈全色盲2型小鼠并申請專利。2015年在世界上首次報道通過玻璃體腔注射介導的基因替代療法可以部分恢復全色盲2型動物模型的錐細胞功能,為相關臨床試驗奠定了基礎。2017年負責LCA2基因治療臨床前期及臨床試驗項目組載體部分,以及全色盲,藍色單色視等基因治療臨床前期試驗項目具體工作,篩選模型,篩選確認臨床安全有效的載體及其具體的給藥途徑。龐教授所在的佛羅里達大學眼科及基因治療團隊的工作一直站在世界視網膜疾病基因治療領域的前沿。龐教授主持參與了19項美國科研項目,其中6項為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項目,獲得資助及作為主要人員參與的項目資金累計達2000萬美元以上。相關成果多次在世界性眼科大會上作大會專題報告。2004年開始,受邀在中國進行七十多次專題講座。先后有30多名來自中國的訪問學者獲龐教授邀請到其實驗室進行參觀,學習。幫助中國合作者共獲得近1600萬元資助。龐教授在基因治療這一新興領域貢獻突出,獲海外華人眼科及視覺科學杰出貢獻獎、OCAVER視覺及眼科研究杰出成就獎,佛羅里達大學教授團隊建設獎、國際視網膜變性協會頒發的青年科學家獎、Burns Visiting Professorship 2005-2006、H. Talmage Dobbs 眼科貢獻獎、笹川醫學研究獎、三島濟一國際獎學財團眼科研究獎。60多篇有關基因治療的文章發表在眼科及基因治療的主流雜志。申請美國專利1項,國內專利2項。
青光眼
葛堅
主任醫師、教授
中華眼科學會名譽主委,全國青光眼學組組長
葛堅教授,擔任我國眼科界首個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中華眼科學會名譽主委,全國青光眼學組組長。獲得973計劃、863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衛生部臨床重點學科項目、教育部研究重大項目等多種基金的資助,發明專利7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澳大利亞政府“杰出創新獎”等獎項十余次。發表論文330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40余篇。現任《眼科學報》主編,《中華眼科雜志》及《中華實驗眼科雜志》副總編。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眼科手術學》第三版、《臨床青光眼》第二版、衛生部統編八年制《眼科學》教材、教育部五年制《眼科學》教材和《現代青光眼研究進展》。已培養博士研究生71名,已出站博士后8名,其中17人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人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分別獲得“全國醫院優秀院長”、 “廣東省優秀院長”、 “中華眼科杰出成就獎”、“中國醫師獎”、亞太眼科學會“杰出服務獎”、中美眼科學會“金鑰匙獎”、世界青光眼協會“高級研究科學家獎”(“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獎)和“突出貢獻獎”(Recognition Award),澳大利亞政府“杰出創新獎”(“Excellence in Innovation”獎),亞太眼科學會“最高學術獎”(“De Ocampo”獎)等榮譽。被《中華眼科雜志》評為2000-2015年間中國眼科界高學術影響力(H因子)專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