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多年來,廈門眼科中心的黨員醫生們在為患者追求光明的道路上,一直不忘初心,以人民的眼健康事業為己任。值此建黨98周年之際,我院特別推出《黨員醫生系列報道》,號召黨內外
多年來,廈門眼科中心的黨員醫生們在為患者追求光明的道路上,一直不忘初心,以人民的眼健康事業為己任。值此建黨98周年之際,我院特別推出《黨員醫生系列報道》,號召黨內外醫生向黨員醫生學習,為光明事業添磚加瓦!
隨著暑假的到來,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斜視與小兒門診又迎來了就診高峰,候診大廳熙熙攘攘的人群,不亞于熱門景區,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學習,很多家長選擇暑假帶孩子來做斜視手術。
“每逢假期都是斜視與小兒眼科忙碌的時期,我們的醫護人員都打起12分精神,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下午1點廈門眼科中心斜視與小兒眼科學科潘美華教授剛從手術室出來,還沒吃午飯,2點她便會準時出現在門診,接診來自各地的小兒眼病患者。“暑期高峰,門診看到八九點是常有的事。”潘教授笑著說,“我們都習慣了,孩子們放假的時候就是我們加班加點的時候。”
廈門眼科中心斜視與小兒眼科學科潘美華教授作為一名黨員,身先士卒以醫院為家,為了更及時的觀察患者情況,潘教授經常住在醫院,帶領著她的團隊緊張而有序的工作在臨床一線,病房、手術室、門診隨時都可見到她忙碌的身影。在醫院,她是小患兒們喜愛的潘阿姨、潘媽媽,在家里,她是女兒眼里永遠忙碌著工作的母親,每一個被女兒期待的周末和節假日,潘主任都獻給了更需要她的患者們。
2001年潘美華教授和她的團隊在省內開展顯微下斜視矯正手術,較以往在肉眼下進行的手術大大提高了手術的準確性,術中創傷減輕,術后充血水腫輕微,并發癥明顯減少。在顯微臨床應用取得巨大成功后,潘美華教授沒有就此止步,為了減少復雜性斜視治療的手術次數,潘教授再次帶領她的團隊研究睫狀血管分離保留術,試圖改變以往斜視手術不得不切斷該血管的歷史,經過幾年的研究和探索,潘教授帶領著她的團隊完成了睫狀血管分離保留術相關科研課題并在國際上發表了學術文章,目前已成功應用于臨床,不僅如此,潘教授及其團隊還研發了一套斜視顯微分離血管手術器械,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2018年潘美華教授應邀到復旦大學眼耳鼻喉醫院斜視與小兒眼科學術會議上做“顯微鏡下睫狀血管分離保留手術技巧”手術直播,其技術得到了來自國內同道們的贊嘆,我國斜視與小兒眼科名家趙堪興教授更稱其為“教科書級別的手術操作”。
2018年該項技術還獲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學組“2017年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十大進展”獎。
“斜視會影響雙眼單視功能的正常發育,及早治療很重要,除此之外,斜視造成的外觀上的差異,還會影響兒童的性格發展,很多斜視兒童內向、孤僻、自卑的性格在術后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這也是家長需要關注的問題。很多家長對斜視的認知存在一定的誤區,以為斜視只是外觀的問題,不想讓孩子太小就接受手術,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由于人類的視功能是在出生后才開始發育的,如果眼位不正,視功能就無法正常發育,很多天生斜視造成的弱視需要家長注意。包括因斜視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家長也要關注。”潘美華教授提醒家長,“盡早帶孩子做一次眼部檢查,如發現斜視,及時治療是關鍵。”
廈門眼科中心斜視與小兒眼科經常能收到來自全國各地患者寄來的感謝信、明信片,看到孩子們術后開心、自信的笑臉,是潘教授每天開心的時刻。為了幫助更多的人,潘美華和她的團隊——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斜視與小兒眼科全體醫護人員在完成臨床工作年門診人數超額的情況下,每年還積極參加兒童青少年眼健康宣教和普查活動。
廈門眼科中心打造的這支以潘美華教授為中心的斜視與小兒眼科專家團隊,將以其優質的醫術和仁心大愛,為斜視和眼疾患兒正視世界、擁有光明未來保駕護航!
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斜視與小兒眼科成立于1997年,2001年成為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廈門搖籃工程眼科示范基地;2017年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名家趙堪興教授加盟;2018年潘美華教授做為福建省醫師代表受邀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中國醫師節”;2019年成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中心,同年啟動了以趙堪興教授為專家的小兒眼科疑難眼病會診平臺。
廈門眼科中心斜視與小兒眼科現有博士博士后6人、碩士3人,高級職稱醫師10人,每年在國內外眼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數篇,近3年獲省、市、科研成果獎及科研課題6項,每年接診、完成眾多各類型斜視及復雜性斜視手術,在各種兒童眼病,特別是疑難疾病的治療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已成為區域性斜視與小兒眼病診療中心。
掃描二維碼關注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微信
掃描二維碼入群獲取更多眼科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