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佳佳(化名),醫生言語中仍是止不住的惋惜,才半歲的寶寶,因為錯過了時間窗,將面臨失明。
佳佳來到醫院時,如果不仔細注意,他跟其他的小嬰兒沒有什么兩樣。仔細觀察會發現,他的眼睛有些異常。醫生說,他這輩子可能再也看不見了。
原來佳佳患有早產兒
視網膜病變,滿月后父母沒有及時帶他篩查眼底,等發現異常時,醫生診斷佳佳處于4期末,右眼沒有任何治療希望。
實在是太嚇人了,就是因為沒有及時檢查,孩子就失明了!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是什么???為什么這么讓人猝不及防?
早產兒家長都應警醒: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簡稱ROP,是指在孕36周以下、低出生體重、長時間吸氧的早產兒,其未血管化的視網膜發生纖維血管瘤增生、收縮,并進一步引起牽拉性視網膜脫離和失明。
通俗的說,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是這樣發生的:
胎兒的眼球在子宮里和其他器官一起發育,眼球里細小的血管由視神經乳頭出發,像觸須一樣向邊緣慢慢延伸,直到嬰兒出生前一刻才抵達目的地。但是,如果胎兒提前出生,也就是早產了,眼部血管發育只進行到了一半,剩下未發育完的要出生后完成。為了搶救生命,早產兒必須使用氧氣,但是氧氣會導致眼部血管畸形發展——在高濃度、長時間的血氧環境下,它們不再向邊緣延伸,而是就地膨脹、變粗、打結,有時形成出血,形成一種可怕的牽拉力,會硬生生地把視網膜從眼底撕扯下來,就是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為什么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讓人猝不及防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對用氧的早產兒進行眼科監測,尤其是抓住出生4至6周的治療期,即“時間窗”,那么可以避免對視力造成重大損害。如果錯過了這個時間段,只有10%的治療可能,“時間窗”一關上,孩子就墜入黑暗。
因此,孕36周以下、低出生體重、長時間吸氧的早產兒在出生后4周開始進行眼底檢查。
及時治療,至少可以保住1.0的視力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分為五期三區,從一期到五期逐漸加重。
第3期是治療的關鍵時期,如果積極治療的話可以將病情控制,反之病情會惡化到第4期、第5期。4期希望渺茫,5期則毫無希望。瞳孔出現白點,即是病變進入晚期的征兆。
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早在2016年成立了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防治學組,接診無數的早產兒視網膜篩查以及小兒視網膜病變的病人,其中還包括從菲律賓特地漂洋過海來求醫的32周早產兒。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防治學組由黎曉新總院長坐鎮,在兒童眼底病的防治方面,黎曉新是公認的先驅,她是國內較早致力于“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和治療的眼科名家,很多患兒家屬慕名而來。她花了12年時間推動建立了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防治網,將北京地區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發病率從20.8%降至10.8%。
上世紀80年代,黎曉新教授作為海歸派,回到國內從醫,頻繁出現的早產兒失明現象引起了黎曉新教授的關注。
1994年,黎曉新院長開始對新生兒進行篩查;
1995年,黎曉新院長成功進行了早產兒視網膜手術;
2003年,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引起社會關注,衛生部委托中華醫學會召開討論會,黎曉新院長受邀做主題發言;
2004年,黎曉新院長在衛生部的領導下,主持制定了《早產兒治療用氧和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防治指南》。從此,國內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防治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2005年,黎曉新院長團隊關于“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高危因素調查”在首發基金成功立項。
出診時間:五緣院區:周二上午、周三上午、周五上午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防治學組組員羅向東
主治醫師,畢業于福建醫科大學,眼科臨床工作經驗豐富,擅長視網膜脫離、玻璃體積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玻璃體視網膜疾病的診斷及治療。
出診時間:五緣院區:周一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