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說:如果家有早產兒,要在出生后的4-6周內對孩子進行視網膜篩查。這是為什么呢?
由于早產兒出生時視網膜血管沒有發育成熟,出生后視網膜血管在外界的刺激下可能出現發育異常,形成不良的新生血管,進而出現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并逐步加重造成牽拉性的視網膜脫離,導致失明,這就是大家經常聽說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出生胎齡越小、體重越小的新生兒發病率越高,而長時間吸氧也是發病的重要誘因。
那什么是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呢?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是指在孕36周以下、低出生體重、長時間吸氧的早產兒,其未血管化的視網膜發生纖維血管瘤增生、收縮,并進一步引起牽拉性視網膜脫離和失明。孕期更短或更低出生體重者,發生率可達60%~80%。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因發生在眼球內,從眼睛外觀上無法分辨是否發病,部分家長往往沒有引起重視,當病變發展到晚期出現嚴重的視網膜脫離時會看到黑眼珠中央發白、孩子無法追視,而這種情況為時已晚,治療的較佳時機早已失去,因此一定要前往醫院進行視網膜篩查才能明確孩子的視網膜健康與否。
所以,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醫生提醒:如果家有早產兒、低體重兒,或者孩子出生后有較長時間吸氧的情況,應及時進行視網膜篩查,一般情況下出生胎齡31—32周以下的早產兒應在出生后4—6周或矯正胎齡31—32周開始進行視網膜篩查,而出生胎齡32周以上的早產兒出生后即可進行篩查。
如果篩查中發現了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醫生會明確孩子病情并告知家長,無需手術者應在醫生指導下定期復查,部分病變隨時間推移可自愈,而需要手術者一定要引起重視,家長千萬不能耽誤治療時間,需及時進行手術治療,挽救視力,術后也需要遵醫囑及時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