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約出生1500多萬早產兒,其中,中國每年早產兒出生率約為10%。
隨著早產兒救治技術不斷提高,越來越多早產兒寶寶健康生存,與此同時,早產兒
視網膜病變發生率越來越高,成為兒童盲的重要原因。

圖片來源:pexels
什么是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是指在孕36周以下、低出生體重、長時間吸氧的早產兒,其未血管化的視網膜發生纖維血管瘤增生、收縮,并進一步引起牽拉性視網膜脫離和失明。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發病率高達17%,意味著100個早產兒里面有17個出現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發病迅速,家長不容易察覺,能在短短時間內失明。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分為五期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分為1、2、3、4、5期,3期以前的病變,如及時進行治療可中止病變進展,寶寶視力能正常發育。但如果進展到4期,視力則會受到一定影響,進入5期后,手術成功率低,只能保留光感。
第1期:與正常新生兒視網膜相比會有些異常,不過這時候還沒有出現明顯的新生血管,不需要治療,大部分新生兒病情會自動痊愈。
第2期:定期到醫院檢查,有可能會痊愈,仍有部分新生兒病情會繼續發展到第三期。
第3期:治療關鍵期,可以用冷凝或視網膜光凝來治療,大部分病兒病情都可以得到控制并好轉。
第4期:已經很嚴重,雖然可進行手術治療,但效果不一定理想。
第5期:全視網膜脫離,易導致終身失明。
為什么ROP讓人猝不及防?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對用氧的早產兒進行眼科監測,尤其要抓住出生4至6周的黃金治療期,即“時間窗”,那么可以避免對視力造成重大損害。如果錯過這個時間段,只有10%的治療可能,“時間窗”一關上,孩子就永遠墜入黑暗。
哪些早產兒需要篩查?
(1)孕周不足32周,體重低于2000g;
(2)孕周大于32周,體重大于2000g,但是有吸氧史,這些寶寶要做視網膜病變篩查。
早產兒什么時候進行篩查?
初次檢查應在出生后4~6周或矯正胎齡3l~32周開始,根據篩查結果,來確定后續繼續篩查時間,以及相應治療手段的選擇。
對于病癥明顯的患兒要進行相應治療。目前治療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手段一般是進行激光、冷凍治療、眼內注射藥物和玻璃體切割手術。
提醒大家,減少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引起的致盲重在定期隨診,早發現早治療,許多病變可以治愈。但是,一旦錯過適合的治療時機,疾病進入晚期,患兒喪失手術機會,甚至會視力喪失,眼球萎縮,留下終生遺憾。
2016年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啟動和開展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及治療項目”,依托廈門眼科中心的設備、技術和專家資源,有問題的患兒能及時得到救治。
在兒童眼底病的防治方面,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總院長黎曉新教授是公認的先驅,也是國內擅長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和治療的眼科專家。2017年她曾表示,若及早發現視網膜病變的早產兒,治療上會有很好的效果,基本上通過激光或手術治療,能使患兒視力完全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