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
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原稱晶狀體后纖維增生癥,是主要發(fā)生于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的一種致盲性視網膜疾病。
近年,隨著我國新生兒醫(yī)學的蓬勃發(fā)展,早產兒存活率明顯提高,ROP發(fā)病率也呈現逐步增高趨勢,已經成為我國兒童致盲的主要因素,值得高度注意。
ROP是可治的,90%以上ROP患兒都可通過治療保住視力,其前提是積極篩查早期發(fā)現。

圖片來源:包圖網
什么樣的早產寶寶容易患ROP?
目前研究顯示,ROP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其中以低出生體重、胎齡為主要的因素。其他危險因素如吸氧、念珠菌血癥、腦室內出血、動脈導管未閉、多巴胺應用、光照、輸血、維生素 E 缺乏、人種、類固醇激素的應用等。總體上講,胎齡體重越小,病情越重,并發(fā)癥越多的早產兒,越容易罹患ROP。
早產寶寶應怎樣避免ROP導致的失明?
ROP如果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將出現視網膜脫離甚至失明。要避免這一嚴重后果的發(fā)生,關鍵在于及時的篩查和治療。
國際上一般將出生體重小于1500克或胎齡小于32周的所有早產兒,不管是否吸過氧都被列為篩查對象,對出生體重在1500-2000克或胎齡在32-34周的早產兒,如吸過氧或有嚴重合并癥者,也列為篩查對象。
近年我國有部分發(fā)生ROP失明的病例出生體重在1700- 2000克,我國衛(wèi)生部將ROP篩查指征定為:出生體重小于2000克的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就是說出生體重小于2000克的所有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都被列為篩查對象。對于出生體重在2000g以上,并且有吸氧、病重等高危因素的,有條件也應進行篩查。
一般在生后4-6周或糾正胎齡32-34周時進行初次篩查。此后根據初次檢查結果確定復查頻次:
①雙眼無病變或僅有I期病變,隔周復查一次,直到視網膜血管長到鋸齒緣為止;
②如有II期病變或閾值前病變或Rush病變,每周復查一次,直至病變完全退行;
③若出現III期病變,每周復查2-3次;
④如達到閾值水平,在診斷后72小時內進行激光治療。
這樣既能保證閾值ROP患兒得到及時治療,又可減少不必要的檢查次數,保證維持較高的篩查有效性。